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
近日,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到接连发布的重要政策文件,均对实体经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重点关注,特别是对加大工业和服务业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提出明确要求,透露出国家各部门未来一段时间帮助中小企业解忧纾困的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
2月18日,《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和《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发布,从财政税费、金融信贷、保供稳价等出台具体措施,旨在支持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恢复发展,确保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目前,我国市场主体达1.5亿户,其中,企业达4600万户,99%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为帮助中小企业应对疫情冲击,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纾困帮扶惠企政策,市场主体得到了进一步恢复。
数据显示,2021年1至11月,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0.7%、28.2%;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8%、17.1%,均高于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同期增速。2021年,小微企业用电量增长7.6%。这些数据都表明中小企业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进入新的一年,前期纾困政策仍在持续发挥作用,企业发展信心明显提振。近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显示,2022年1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4,已连续3个月上升;反映企业信心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为98.6,较上月上升0.5点。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中小企业仍旧是市场主体中的薄弱环节,其抵御风险能力差,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容易受到冲击。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受原材料价格高企、海外订单和运力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物流成本偏高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恢复和发展仍旧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中小企业稳,宏观经济大盘才会稳。因此,纾困中小企业,财税金融政策需持续发力,既要把前期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落实落细落好,还要针对中小企业在今年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出台新政策、新举措,同时兼顾普惠性和精准性,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进一步纾困中小企业,要在“少收”上下功夫,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近期,一揽子减税降费政策加快落地。具体来看,将加大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税前扣除力度,延长阶段性税费缓缴政策,扩大地方“六税两费”减免政策适用主体范围,降低企业社保负担等。
本次减税降费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是政策适用对象范围扩大,将省级人民政府在50%税额幅度内减征“六税两费”的适用主体,由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扩展至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一步延伸到人民生活的基础需求,涉及到餐饮、零售、旅游、交通客运等特殊困难行业。二是政策发力更注重精准和可持续,对企业和行业的关注更加具体,对减税降费项目的细节更加关注。精准帮扶的减税降费措施,将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其次,进一步纾困中小企业,要在“多给”上下功夫,加强金融信贷支持。
2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引导加强金融服务。人民银行提供激励资金支持增加普惠小微贷款等,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同时,推动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增加小微企业贷款,落实煤电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政策等。
近两年,从鼓励地方法人银行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到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再到将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一系列纾困政策的落地助推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不断优化。截至2021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3%。
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充分发挥担保体系作用,创新担保模式,由政府牵头,联动企业、社会资金、其他金融机构为银行开展助保贷等业务;加强科技创新,推动金融科技赋能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科技金融实现各类企业信息互联共享,解决服务过程中的信息不匹配问题,实现精准服务的同时有效降低相关风险。
再次,进一步纾困中小企业,不仅要“解难”,更要“培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市场里的中坚力量。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是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工信部中小企业局透露,2022年将培育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0家左右,通过中央财政重点支持500家以上“小巨人”企业。
接下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多举措挖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针对其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轻资产等特点,努力构建与其内在特征相一致的授信审批模式。一方面,要转变理念,建立基于数据、信息为重要载体的授信新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强抵质押品创新,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助企纾困与激发活力并举,既有利当前,又惠及长远。随着政策效果的陆续显现,我国中小企业将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版权声明
所载内容(含图片等)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