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852-53928142(工作日周一到周五9:00-18:00)
繁体
简体
专业的中小企业股权投融资平台

中小企业应如何防范商业秘密随人才共“流动”

分类:中小企业资讯 发布于:2022-06-21



人力资源内卷是经济增长面临结构性压力的重要表征,随着疫情负效应增强,企业复工复产进度低于预期,经济总体面临紧迫的负增长风险;另,内卷引发人才流动速率趋增,跨企业、市场的人才流动愈加频繁,其伴生效应体现于人才附属资源的流动(如商业秘密、技术信息、人脉资源等)。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规范的人才管理和商业秘密保护机制极易引发企业间商业秘密的不正常“流动”,从而导致不规范竞争、舆情等风险加剧,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环境进一步劣化。


Part1
一方面,随着北交所建立和国家“专精特新”计划深度推行,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趋增,然仅靠外部扶持并无法尽数规避生产经营风险;尤其在中小企业成长期,商业秘密的主动保护和布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当前中小企业对商业秘密重视程度仍差强人意,企业经营重心多集中于客户拓展、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率稳定,“求生”本能尽显,此时,便极易陷入“求生过度”引发“求生不得”的逻辑悖论。

Part2
另一方面,当前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商业秘密保护制度仍不健全,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和人才流动的把控不足,具体而言,应做到如下三方面:

1、梳理自身商业秘密范围,构建保密管理制度
商业秘密保护和布局应参考算法“黑箱“属性,严格区分信息输入端和输出端,对需要进行保密的信息进行严格的科层制、专责制管理,保障技术信息安全,有迹可循。“不为公众所知悉”以及“具有商业价值”是商业秘密在法律层面的两个核心属性。对此,企业应全面分析经营管理中涉及的各个环节的信息,逐一梳理企业自身商业秘密范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定密”之后,企业更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保密制度,例如根据重要程度对商业秘密进行分级处理,对能够接触到商业秘密的员工设定不同的权限等等,确保企业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做到“有制度可依”。 

2、加强技术人才的管理,建立员工流动档案管理
在员工更替的情况下,特别是对于公司涉密员工,做好员工流动档案管理是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重要一环。管理应当贯穿员工“入职”、“在职”、“离职”各个阶段,入职时审查员工工作背景、是否还在竞业限制期限等,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协议、员工手册、知识产权权属协议等;在职时记录员工在职期间的工作记录、信息交互等,发生岗位变动、部门调整、离职退休等情况,应当将其保管的所有资料全部移交或清退等;离职时定期核查了解涉密员工去向等。同时,将相关资料妥善保存,以备后续可能发生法律维权时提供证据。

3、面对侵权,积极举措避免损失扩大、处置争议
商业秘密一旦被泄密就成为公有,使得企业丧失核心竞争优势,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不可逆转,而其救济路径主要涉及民事、行政、刑事三种,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律师团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达到及时止损的目的。

经济下行趋势渐显,商业秘密作为核心竞争要素之一,中小企业更应在意识形态、体制机制上,做好商业秘密的保护和布局,以防人才流动成为悬置于中小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本文来源于江苏路修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