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展望白皮书:中国股权投资的趋势与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战略对投融资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整个私募股权市场进入到生态重塑时期,资金端、投资端的底层逻辑和结构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进入2023年,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国民经济恢复向好。而相比之下,我国的股权投资市场则处于缓慢恢复和调整阶段。2023年的发展态势能够对2024年的股权市场发展提供一些预判,从募投管退四个角度,对2024年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做出展望。
1、政府引导基金的出资比例加大,专业化机构招商化
2023年,股权市场中的大型政策性基金保持着稳定的设立与募集节奏,政府机构/出资平台作为唯一出资人与GP合作发起的专项基金数量也在逐渐增加,此类基金多服务于当地的发展战略、投向较为明确的领域。以2023年三季度人民币募资市场为例,在大规模基金中(特指10亿人民币及以上规模基金),国资主导基金占比为74%,该比例逐季度提升并维持高位稳定(22年为65%;23年Q1、Q2分别为70%,75%)。
越来越多GP与政府深度绑定,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战略伙伴。此类基金中,地方政府成为基金的主要出资方,而GP则负责服务于当地的发展战略,将资金投向较为明确的领域。
2、马太效应明显,头部机构更能募到钱
全球私募股权的募资金额将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有限的募资规模还会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比如2023年上半年募资规模最大的10只基金,拿走了总共35%的份额。
由于LP的出资更加谨慎,这一情况在未来只会更加明显,这也将进一步压缩中小机构的市场空间。
3、出资结构变化,高净值客户比例下降,机构增多
近日,《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将单只私募基金80%以上基金财产投向单一标的的(即专项基金),要求实际规模不低于2000万,自然人投资者实缴规模不低于1000万;单个投资者投资于单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实缴金额不低于300万。意见稿提高了个人投资者参与股权投资的门槛,叠加高净值客户对风险性更为敏感等特点,将会导致基金投资者中高净值个人的占比进一步下降。
1、投资项目减少,投资速度下降
2023年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活动延续放缓态势,投资案例数及金额数均呈现下滑。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案例数为6510起,同比下滑25.9%;投资总金额5070.94亿元,同比下降31.8%。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市场的好项目不多且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是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机构的出资愈发谨慎,投资的速度较以往放缓。
2、潜力行业迅速卷成红海
从行业来看,半导体领域持续受资本市场高度关注,总投资规模达 612.06 亿元,与其他行业拉开一定差距;汽车领域新能源车企融资节奏稳健,大额融资案例多发,投资金额合计230.83 亿元;生物医疗行业整体处于估值调整周期,投资规模与汽车行业基本持平,其中创新药及创新器械企业备受市场机构关注。上述 3 个行业披露总投资金额占比全市场超 6成。
资金在热门赛道的集中,使得过多的资金持续追逐过少的机会,让这些潜力行业迅速卷成红海。这使得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为行业发展提供充足资源的同时,也在加重了行业的内卷。而这些行业也要经历一段艰苦的角逐,才能有最后的赢家。
3、一二级市场倒挂,利润空间变小
2023年,A股资本市场“估值倒挂”现象频发,部分在一级市场饱受追捧的明星企业到二级市场后股价破发,股价低于发行价。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注册制的实施。自注册制逐步实施以来,部分一级市场参与者对于IPO退出可能性的预估过于乐观,导致一批不那么优质的项目的估值过高,而在上市后,这些项目的财务和发展状况不能得到二级市场的认可,导致一二级市场倒挂,套利空间不再。
4、投小投早投科技成为主流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明确了对“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支持,此后多个城市也出台了相关措施,鼓励风投创投“投早投小投科技”。措施引导股权投资机构发挥出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着重引导资本要素精准聚焦新经济、新产业。而这一趋势也在市场上得到了印证,2023年前三季度,共发生1449起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资,涉及1419.36亿元,分别占全市场的30.4%和28.0%。
而在上市方面,专精特新企业逐渐成为上市主力军,2023年前三季度共有198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上市,占企业IPO比例上升至61.5%。总体而言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仍然持续向专精特新企业集中,这一趋势在未来仍会延续。
GP对投后管理的态度两极分化
好的投后管理能反哺前端投资,特别是对那些专注特定赛道的机构而言,优秀的投后管理能够帮助机构在相关产业链发现更多投资机会,也能让机构的赋能能力体现在实处,更好地发挥平台作用。而从退出端来看,好的投后管理能协助被投企业稳健发展、提高估值。
在一二级市场倒挂,发行节奏缓慢的市场里,投后管理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头部股权投资机构之间的竞争也从前台转向后台,在投后上增加了投入。但是对一些中小机构来说,投后管理是一个不能马上产出效益的成本项目,需要裁撤以减少支出。所以,股权市场就出现了两极分化,大机构在加强投后管理,而中小机构在削减投后管理的预算。
1、退出节奏变缓,IPO仍是主要退出方式
2023年前三季度来看,被投企业IPO仍是VC/PE机构的主要退出方式,占比73.7%,而股权转让次之,占比13.3%,并购退出数量下降,占比下滑至5.9%。从各个季度来看,企业IPO数量在持续下滑,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场共有1650笔IPO,同比下降17.3%,其中第三季度609笔,同比下降36%。IPO数量的下滑与IPO政策的阶段性收紧有关,从监管节奏和政策趋势来看,通过IPO退出将越来越难。
具体来看,前三季度创业板和科创板分别有98家、62家中企上市,同比下降15.5%、34.7%。北交所共有60家企业上市,同比上升71.4%。整体来看,北交所热度处于上升期,沪深两市阶段性收紧,考虑到沪深两市与北交所在上市公司数量上的不平衡性,这一趋势将会持续。
2、并购退出将增加,行业内强者恒强
随着IPO退出的收紧,市场持续寻求更多元化的退出渠道。其中,并购的退出方式在未来或成为一种趋势。2023年上半年,PE市场并购性质的退出案例数量 (包含并购/SPAC1借壳 )共计61笔,虽然同比有所下滑,但所占比重较2022年同期提高了0.4pct。
并购退出虽然与IPO相比回报稍低,但是具有灵活性高、复杂性低、花费时间较少特点。对标美国等成熟的市场,并购退出已经成为其创投市场主要的退出方式。并购退出也将进一步影响国内的产业生态,那些已经在产业内占有优势地位的企业能够通过并购进行资源整合和补充,行业内资源进一步向头部集中,形成“强者恒强”的产业格局。
此外,2023 年上半年S基金设立和交易也呈现出愈发活跃的态势,未来或将成为退出渠道的有效补充。
以上,从募投管退四个环节对2024年的趋势进行展望,这些趋势将对私募股权市场带来如下整体影响。
1、股权投资机构出清速度加快,机构头部效应明显
随着《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的发布,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形成了具有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业自律规则在内的一套较为完整的、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基金管理人及其募投行为均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与此同时,在宏观经济增速承压的背景下,LP出资愈发审慎,投资机会变少。在双重压力之下,股权机构加速出清。截止到今年9月份,已经有1586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被注销。这预示着行业进入到了一个优胜劣汰的阶段,实力偏弱的机构面临被市场淘汰的生存风险,而资源会继续向头部集中,行业逐步走向规范。
2、产业型机构增加,机构业务走向差异化
在市场优胜劣汰加速、LP出资标准迭代的背景下,机构的专业管理能力、专业经验积累程度变得尤为重要。那些对产业有深刻了解,对政策和市场有深入洞察的企业才能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精准投资。
综上,整体而言,股权投资市场复苏节奏较为缓慢,且随着市场动向和政策导向的变化,投资正向着更细分、更下沉、更早期延伸。这给投资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也为股权投资机构带来更多考验。在不确定性增多的环境下,专业是硬道理,选择有实力的管理人是穿越迷雾的保障。时间与耐心是黎明的序章,保持理性,待势乘时,就有机会走出迷雾、拨云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