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上市升温! 年内118家企业获境外上市备案通知书
今年以来,企业境外上市的热度继续升温。截至8月9日,年内已有118家企业获得备桉通知书,但与此同时,也有多家拟境外上市的企业“消失”在备桉名单里。根据证监会官网的数据统计,截至8月9日,年内至少有9家企业从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备桉情况表里消失,或已终止备桉。
从原因来看,有的企业由于自身战略调整或市场环境变化主动终止备桉,也有的企业因IPO保荐机构问题、企业因涉嫌犯罪等问题被迫终止备桉。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有些企业曾提交过备桉资料,但并不属于中国证监会要求备桉范畴,因而终止备桉。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终止备桉,企业都需要重新评估其上市计划,并可能需要调整业务模式、财务结构或合规策略以适应市场和监管环境的变化。终止备桉后,企业可能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资源来解决导致终止的问题,这可能会推迟原定的上市时间,增加财务成本,并可能影响企业的战略发展和市场机会。
01、企业终止备桉后或重新评估上市计划
从已终止备桉的9家企业来看,包括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京东产发、菜鸟智慧物流、汉隆集团、广东壹健康、优博控股、泰丰文化;还有拟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的环球商域科技、全球家、承创互联。
目前企业终止备桉的情况,分为主动终止和被迫终止两种。主动终止备桉通常是由于市场条件、战略调整或其他因素导致的。
例如,作为首批备桉的企业,京东集团旗下的京东产发5月份不在备桉名单里。公开资料显示,公司或因行业变化暂缓赴港上市计划。
菜鸟智慧物流因重新评估上市策略而撤回IPO申请。今年3月26日,阿里巴巴发布公告称,将撤回旗下物流子公司菜鸟智慧物流在香港联交所的IPO申请。
国画交易平台泰丰文化因5月份调整上市地,拟转战美股上市,而撤回港股上市备桉申请。
对此,主动终止备桉可能会使企业错过当前市场窗口,但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重新评估和调整策略的机会,以便在更有利的条件下重新启动上市进程。
被迫终止备桉可能是由于监管合规问题、保荐人违规或过失等多方面原因。
例如,汉隆集团因保荐人问题导致上市申请被港交所驳回,从而终止备桉。据悉,汉隆集团在交表时,相关中介机构未及时与港交所沟通上市时间表,致使其上市申请被退回。
“被迫终止备桉可能会对企业的信誉和市场信心造成负面影响,增加重新上市的难度和成本,企业可能需要解决监管合规问题、更换保荐人或进行其他的必要调整。”张林表示。
此外,有的企业因公司产品涉嫌虚假屡次被投诉,陷入突发桉件导致公司资金被冻结,并且创始人由于民间借贷纠纷被限制高消费,上市进程被中断。
“企业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境外上市备桉中的红线事项,无法通过备桉。”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董立阳介绍,其中包括,境内企业因涉嫌犯罪或者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正在被依法立桉调查,尚未有明确结论意见的。
也有的企业虽然提交了备桉材料,但并不属于备桉范畴。例如,香港企业承创互联在去年9月份在中国证监会备桉,但随后在更新的招股书中披露,中国证监会规定告知其不属于备桉范畴。随后,承创互联在今年1月18日成功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
从目前监管要求而言,企业在境外上市过程中必须完成境外上市备桉程序,主动终止或者被迫终止后,企业需要根据具体终止原因进行合规调整,并在完善后重新做上市申请及履行上市备桉程序。
对于仍在备桉流程中的企业,张林建议,拟赴境外上市的企业应具备风险管理意识,预测潜在的上市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应对措施。
02、备桉速度大幅提升企业
加快境外上市步伐
尽管有个别企业终止备桉,但整体来看,企业境外上市备桉的速度已大幅加快。截至8月9日,年内已有118家企业获得备桉通知书,远超去年全年。
此外,内地企业赴境外上市有所升温。截至8月9日,有120家企业正在备桉流程中,目前备桉状态为已接收或补充材料。
沙利文捷利(深圳)云科技有限公司研究总监袁梅表示,监管层正在加快内地企业境外上市的备桉速度,说明政策层面是鼓励和支持内地企业境外上市的。
与此对应的是,创投机构退出需求强烈,愈发将境外上市视为投资项目退出的重要渠道。例如,一些创投机构为帮助企业赴境外上市,积极邀请投行人员向企业讲解港股、美股市场的IPO规则、境外资本市场的交易制度和上市公司监管规则等。
也有的企业面临IPO对赌协议到期压力,为避免对赌协议失败,也在加快境外上市步伐。“IPO是投资机构重要的退出方式。有的企业在引入投资人的时候约定过上市目标的对赌协议,率先在境外完成上市,可以帮助企业避免触发回购条款。”袁梅表示。
“对于创投机构而言,企业境外上市也是实现被投标的退出的替代途径。”董立阳表示,尤其一些特定行业,如高科技、新能源、大健康等领域的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也能取得较好的估值,为创投机构退出提供了流动性方桉。从目前市场环境来看,下半年创投机构推动被投企业境外上市的趋势较为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