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852-53928142(工作日周一到周五9:00-18:00)
繁体
简体
专业的中小企业股权投融资平台

广东深圳发布“20+20”产业空间布局蓝图

分类:中小企业资讯 发布于:2025-01-07

到2035年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不低于20%


深圳发布“20+20”产业空间布局蓝图


日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圳市科技创新局联合编制的《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空间布局规划(2024-2035)》(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


规划面向2035年前瞻布局深圳“20+20”产业空间总体格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将更好地服务深圳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以《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引领,围绕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存量空间盘活两大核心,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为落脚点,整体谋划了深圳面向2035年的中长期产业空间布局。通过优化细化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范围,统筹布局20个科技创新集聚区,形成“20+20”的产业空间总体格局,并进一步强化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保障,为深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品质空间提供了坚实支撑。


规划共7章,包括总则、现状基础、规划目标、空间布局、规划指引、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保障指引、实施保障。规划提出,加快形成主导功能清晰、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到2025年,基本建成辨识度高、集群集聚、承载力强的先进制造业园区体系和创新浓度高、经济密度高、服务水平高、人文活力高的科技创新集聚区体系。制造业压舱石地位将进一步巩固,科技创新驱动力显著增强,助力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全面建成集约高效、融合辐射、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先进制造业园区和科技创新集聚区,汇聚形成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助力打造深圳先进制造业新高地。


规划从产业空间规模、产业园区建设、产业空间效益、产业空间保障方面制定了分项目标。到2035年,全市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不低于20%;全面建成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和20个科技创新集聚区,总规模约525平方公里;先进制造业园区内工业坪效(每平方米工业建筑工业总产值)达3.6万元/平方米;先进制造业园区内释放工业用地总规模力争达到59平方公里。


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明确“制造为基、园区引领,守底线、集中连片,功能协同、产城融合,优化结构、盘活存量”的布局原则。深化先进制造业园区布局,在宝安、龙岗、龙华、坪山、光明、盐田、大鹏新区、深汕合作区等8个区布局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制造环节集中布局,总用地面积约333平方公里。统筹科技创新集聚区布局,包括深圳国家高新区、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等教育校区等空间布局,衔接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空港会展海洋新城等重点片区规划,在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宝安、龙岗、龙华、坪山、光明等9个区布局20个科技创新集聚区,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研发环节及各类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布局,总用地面积约192平方公里。


规划还从功能结构优化、配套设施完善、生态协调发展、基础支撑强化、安全防灾管理、存量开发实施、运营管理提升7个方面提出规划指引,从加强市区统筹联动、完善规划传导机制、强化监督考核机制、建立规划评估机制、优化政策保障体系5个方面提出保障策略,以确保目标顺利达成。


据悉,近年来,深圳大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产业规模高位突破,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5万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1.18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2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能强劲,2023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8%,占 GDP比重提高到41.9%,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机器人等7个产业集群实现两位数增长;未来产业发展具备较好基础,产业链相对完备,合成生物、光载信息、智能机器人、细胞与基因等4个未来产业已初具规模,脑科学与脑机工程、深地深海、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等处于孕育期。产业空间基础方面,深圳现状工业用地217.7平方公里,占建设用地比重21.7%,整体规模较为适当;2023年深圳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54.2亿元/平方公里,产业空间效益全国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