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设计抓住这9个点,无往不利
然股权制度有着许许多多的好处,但是因为设计和使用不合理,使得很多公司即使实行了股权制度,反而是将公司推向分崩离析的境地。
那么如何设计一个让双方能更好达到共赢的股权激励方案呢?重点在以下几点:
❖要点一:身份界定❖
我曾不止一次看到类似的文章或话题:
1.老板累死,员工闲坏;
2.员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3.公司花钱如流水,跑冒滴漏看不见;
4.员工有能力就走,没能力就混
......
员工明明是个拿钱按时照顾孩子的保姆,,明明只有短期利益关系,而老板却期望她能像母亲一样热爱孩子,尽心尽力的为孩子付出,结果就只能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了。
这里就道出了股权激励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从员工向企业所有者的身份转变问题。身份揭示着一个人的行为密码,身份不同行为模式就不同。
当一个人以合伙人的身份来思考的时候,他的思维和格局一定是不同的。所以股权激励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身份的界定落到实处。
❖要点二:战略认同❖
战略是股权设计的核心,有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当一群在战略上无法达成一致的人一起共事时,步履艰难,相互折磨,产生内耗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让每个合伙人写一写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未来1年、3年、5年、10年要达到的目标分别是什么,所有的事情要围绕什么来进行,这样确定企业战略之后,对于认可战略的人吸纳成为合伙人,对于企业战略起核心贡献的人,创造独一无二价值的人给予股权,这样才更能驱动企业战略更好的实施。
❖要点三:任务分工及考核点确认❖
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要想合作愉快,必须做好分工:分股分权分工分力。
要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考核点。分工要在各个层面明确各人的职责,不能只是简单的“销售你负责,运营我负责”。
分工越明确,操作起来就越得心应手。
❖要点四:确认核心股东❖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每个项目在创业初期一定有一个说的算的,这个人就是核心股东,那么这个核心股东是谁来当?是能者居之,还是出资最多的人来做?
按传统的理念来看,那一定是出资最多的人是核心大股东了,但在当下很多项目里来看是很难的,比如说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相结合诞生的许多新项目,很多时候出资最多的那个人可能对新业务完全不懂,此时让他出任大股东很有可能会干扰企业的决策,最终浪费资源的。
创业初期核心股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让更懂业务的人来操盘是更好的选择。
❖要点五:交钱交心❖
在创业的初期,一定要合伙人交钱交心。为什么这么说?借用何德文老师PPT中的一句话:既不愿意在你身上花钱,也不愿意在你身上花时间,是真爱吗?
如果你真的看好这个项目,那你一定要出资,只有出资了才能证明你对这个项目是真的有信心的,也进一步保障了你会对这个项目更尽心。
❖要点六:股权比例设定❖
项目的初期不仅仅需要钱,更需要的是人的作用,只有有合适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把项目盘活,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来设定股权比例了,在这个项目中钱占几成股份,人占几成股份,技术又占几层股份?当然,这是最难也最容易产生分歧的部分。
我的建议是既然在一起共事,就应该求同存异,几方合伙人应该把眼光看的更长远,不妨这样,在创业初期先按照出资比例来分股权,也就是钱占主要地位,然后项目启动企业开始运营,我们可以采取动态股权的方法,
比如说一个1千万的项目,A出资800万,B出资200万,B负责操盘运营,那么起初A的占股则为80%,B为20%;当企业估值达到5千万市值的时候,占股比例可以调整为A占股60%,B占股40%;当估值达到1个亿市值的时候,A占股51%,B占股49%......
通过这样一个动态的设计,既可以保证出资人的利益,也可以充分调动操盘的合伙人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找到彼此的需求点的办法,制定出一个共赢的方案。
❖要点七:锁定期❖
设定锁定期,在激励对象达到预先设定的考核指标后,方可按照约定的期限和比例将股权进行解锁。
设置锁定期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约束管理,留住核心人才,尤其是在企业发展遇到瓶颈的阶段。
❖要点八:退出机制❖
所关于股权退出,有几种情况要考虑:
主动退出:
未达到锁定期,这个时期退出股权是要被清零收回的。
被动退出:
1.考核不达标。对合伙人一定是要有考核的,就像对孙悟空一定是要有紧箍咒的,完成考核继续合作,完不成考核就要被清退出合伙人队伍;
2.触犯了企业的高压线、触犯了国家法律 、对企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等状况;
3.法定退出:工伤、死亡、宣告死亡、丧失行为能力等。
这几种都是在股权设计之前要预先考虑好的状况,并提前在合同中协商好每种状况的应对机制。
❖要点九:竞业限制❖
核心股东掌握着企业的核心资源和商业机密,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这一点在股权设计时也是要着重考虑的要素,比如说合伙人在从业期间不得兼职,或其直系亲属不得从事与本公司业务有竞争关系的行业,合伙人退出2年内亦不得从事相同行业等,进一步保护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此外,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股权模式和给出的时间:
模式一,期权;
「期权」就是在一定期限内,给激励对象一定价格购买公司股权的权利。
如果说激励对象行权了,他就拥有这个公司的一部分股权。期股适合的对象是一些初创期的企业,你的企业处于不同的阶段、不同类型,选择的模式也不一样。初创期的企业、互联网企业、科技类企业比较适合做期权。
互联网科技新企业的估值增值非常快,今天给到你的激励对象是5万股,明年这个时候他的5万股就有可能变成50万的价值,后年这个时候有可能变成500万的价值。
GYL大学在暑期举办的活动期间,刚好有一个客户去收了一个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企业,这家企业去年年中的时候第一次融资,当时的估值是2000万,在年底的时候第二波投资人去投资他们,第二波估值已经到了1亿多,等我们那一波去投的时候已经到10个亿了。这是一个高科技行业,在一年半的时间,股权的增值非常快。
同时在尽调的时候也看到,这家企业做了股权激励,他们用的是期权的方式来做的。当时第一波进到公司能够获得期权的人,身价都已经非常高了,这是期股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
在做期股的时候要注意一点,不是所有的公司随便想用就用,一定要对公司客观的增长要有很准确的判断。
看一个实际案例:
神州泰岳是做飞信的。当年这家公司很牛,他们做股权激励方案的时候遇到一个问题——企业发生转变和转折的点没有把握好,他在做股权激励方案的时候,没有预计到自己股票的价格会往下跌,如果他做10块钱一股,预计明年他的股票是15块、20块……,这样的话现在给到高管以10块钱的价格去买股票,明年就挣了,但是没有想到第二年股票跌成3块钱、5块钱了。所以期股的方式在选择它的时候,对自己企业的发展要有一个很清楚的预知。
模式二,限制股;
指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对股票的抛售、权利等有一些特殊限制。刚才说到LING WEI科技企业选择的就是限制股的方式,企业成长的时候,或者企业转型的时候,相对比较成熟的企业可以选择限制股的方式。
模式三,虚拟股;
是指授予激励对象的一种虚拟的股票,激励对象可以据此享受一定数量的分红权。
选择虚拟股方式的企业一定具备一个条件:就是你的现金流一定要很好看,一定要非常棒。如果说选择用虚拟股去做股权激励,结果账面上没钱,这个股权激励方案做了也是失败的。虚拟股对企业也有明确的限制。
有一个企业是做餐饮的,他们的现金流不错,给各个店的店长采用虚拟股的激励方式,做完之后,那个老板跟我说,整个利润比去年赚的钱还多,同时今年跟大家分享的现金也分享得特别多。
因为各个店的店长们就把这家公司当作是自己的,公司里从前台到后台,从采购到销售,店长对所有的细节持续地反馈了好多问题,之前并没有感受到店长有这么大的积极性,结果用虚拟股的方式一做,效果非常好。一些企业可以选择这种方式来激励激励对象。
模式四,增值权;
当这个企业的净资产只有1000万的时候,做股权激励方案可以把1000万作为一个基数。如果公司明年的价值到了1500万,我会把增值出来的500万部分拿出来给大家做奖励,这就是「增值权」。
选择这一类激励模式的公司一般是一个高增值的企业,或者是以增值作为近期或者远期目标的企业。在现实当中大家可以看看京东,以估值作为企业长期目标的企业,他们在之前做股权激励的时候,就是以公司的估值来做的。
2013年我当时做的一个客户,是中移动和中银联合资成立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大家在银联付钱的时候会收到一个短信,这个短信就是这家公司干的。他们的估值上升非常快,迅速占领银行手机通知的业务。当时用增值权的方式来做,也很受他们高管的欢迎。
模式五,业绩股。
「业绩股」是达到一定业绩条件就授予激励对象一定的股份。业绩股通常和期股、限制股、虚拟股、增值权综合在一起使用。
公司相对比较成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或者以业绩作为明确目标的企业适合来做业绩股的激励。可以现金做激励,可以拿实股,也可以拿虚拟股。我做方案的时候很少只做一个模式,通常会把客户的目的、问题结合起来,选择一到两个、两到三个模式相结合来给客户设定方案。
版权声明
所载内容(含图片等)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